洞察「駁嘴王」

小朋友頂嘴是種普遍現象,父母會否有感孩子不服管教、不尊重長輩而訓斥他們呢?最終,卻往往弄得不歡而散。頂嘴其實未必事出無因,例如:不服氣、被冤枉、感到不公、被迫服從等。我們應該退一步,洞察頂嘴原因,而不是以尊長威嚴逼其就範,否則「代溝」可能便要提早出現了。家中若有愛頂嘴的孩子,由正面的角度去看,反而說明他們有主見、敢直言、擅表達;當然,勤於思考、勇於反駁並不代表可以沒有禮貌或蓄意挑釁。

頂嘴毛病從何來

小朋友是父母行為的反射鏡,在日常耳濡目染之下,父母待人處事的態度會無形中影響他們。有些家長交談時以為孩子年幼,於是無所顧忌,例如父母之間交談,隨口開玩笑嘲弄對方「識少少扮代表」,結果家長雖「說者無心」,小朋友卻「聽者有意」——照單全收。最要命的是,他們學會了運用「扮代表」這種字眼來調侃他人,戲弄對象甚至可能是父母或長輩,那樣不但是頂嘴,還顯得頗為無禮。其實小朋友可能並不真正了解這些話的確切含意,只是囫圇吞棗地吸收了事發過程的大概狀況,不懂得自己說出來時會犯甚麼忌諱,更不明白為何大人能講自己就不能說。由此可見,家長的身教在言與行兩方面是多麼重要。此外,我們還得盡量避免小朋友受到電子傳媒(電視、網絡資訊等)的負面影響,年幼的孩子對電子影音大多一知半解,因而難免誤學誤用,導致遣詞不雅,壞習慣一旦養成往往糾正費時。

最常發生的頂嘴狀況,往往源自家長「嘮叨」,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領悟道理的能力較弱,若長篇大論地說教,難免產生反感繼而頂嘴;如果父母修養不足、舉止粗魯,家庭成員彼此欠缺相互尊重,小朋友也會表現出不尊敬父母——駁嘴駁舌;還有一種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單憑一己喜怒,開心時就說說笑笑,心情不好就拿小朋友出氣,令孩子對父母情緒的起落感到莫明其妙,這種處事作風漸漸也會體現在對待父母的態度上;也有父母受成長背景、文化水平和職業等因素影響,具有堅持己見的特質,這種個人風格無形中成為了小朋友頂嘴的示範,孩子學習了父母捍衛自己想法的處事方式,此時我們能說頂嘴全是他們的錯嗎?

「心理我」的萌發

三歲左右的幼兒,開始慢慢發展出「心理我」,由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性別等外表特徵,進而能作簡單描述、分辨物我,例如「我」能做甚麼、「我」最喜歡甚麼,誰接送「我」上學放學等等。這段時間裡,幼兒會為了樹立自我形象、彰顯出類拔萃,於是頂嘴、插嘴、唱反調等突顯個人的這類行為會驟然增多,但這並不意味著「變壞」了,只是說明他們正處於表現「心理我」的階段。有些「自我」較強的孩子,「反叛個性」甚至會一直延續到小學階段。

小朋友的身心發展雖然有其共性,但始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孩子並不多見。若家長不願意鍥而不捨地深究其因,並作出一些相應的改變,頂嘴問題便會始終橫陳在親子之間。

頂嘴的理由大致可歸納出幾種——

質疑:「為何只有我才需要早睡,大人卻可以繼續看電視?」這反映小朋友對父母言行不一感到不滿;

批判:「我認為你說得不對!」就算小朋友的想法不一定正確,批判性思維卻是可取的;

抗議:「我沒有做過,為甚麼就是不相信?」這是不服氣和表達不滿;

辯護:「你都沒有好好聽我講,怎麼就認定是我錯了呢?」顯而易見,他們要為自己爭取辯解的機會;

刁蠻:「不!我就是不要!」這種對抗是純粹的任性。

除了刁蠻任性需要嚴格糾正外,其他頂嘴其實都並非絕對的錯誤,與其魯莽制止,不如先靜心聆聽他們的自辯,避免壓抑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家長都曾走過成長的路,不要因為時間過去,就淡忘自己也曾經歷頂嘴的成長過程與感受。循循善誘的開明家長,能使小朋友由「駁嘴王」成為勇於發問、思想成熟的人。

小朋友一旦犯錯,試圖找出理由為自己辯護也是人之常情,這是因為他們希望取得他人的諒解,如果成人常常武斷地否定他們,會使他們感到自己不被信任,心內滿是不忿和委屈,即使當下不再申辯,也可能埋下日後把「訓話」當作耳邊風的逆反心理,假如這種情況頻密發生的話,他日就算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他們可能也會懶得多作解釋。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犯了錯,並沒有真正認識錯誤,且企圖藉爭辯掩蓋過失,此時成人不宜急躁,多了解他們掩飾過失的理由,再作正面引導;「掩飾過錯」是基於孩童已經開始明白道德是非的標準,只是尚且做不到正確行為而已,透過耐心分析、柔性勸導,逐步讓協助他們認識錯誤,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根除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