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興趣班變成補習前奏

幼兒興趣班如今在香港的發展趨勢,已經演變成小學補習班的前奏。不少父母受到廣告效應的「催眠」——一入名校前途似錦、贏在人生起跑點,不但由零歲開始報讀學術興趣班,各類入學面試班更是少不了。仔細想想,未來社會對人材的需求,已非學歷文憑那麼簡單,科技的進步一日千里,缺少了創意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算擁有高學歷也不一定能緊握「鐵飯碗」。

堅持信念不動搖

作為媽媽,當然明白父母們的想法和期待,不少媽媽都說,自己原本也主張小朋友愉快學習、無壓成長,可是身邊崇尚名校的親友卻批評他們的觀念,無形壓力油然而生,結果自己原本的教育理念便開始動搖起來。或許,父母多少都會擔心自己的一念之差會使心肝寶貝「前途盡毀」吧。

最近看了一個外國的節目(觀看這六分鐘影片),旨在測示人們的羊群心理。工作人員們進入升降電梯後全都故意背門而立,結果少數不知情的電梯乘搭者,最終都改變了自己面向電梯門等候的習慣。可見要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容易。說句實在話,這種動搖教育信念的心情自己也曾有過,要做到始終不從眾,一點不簡單。除了深入認識自己的信念才能更堅定之外,還要常跟理念相近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互通新資訊後反思修正,那樣才會因為教育方向明確而不輕易動搖,安心堅持下去。

韓國著名的教育專家徐亨淑在她的作品《媽媽學校》中,曾描述了過來人的心情:「當所有人都在剝奪孩子們玩的時間,把他們推進補習班,而我卻不做,這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會不會是我做錯了?會不會將來本該成大事的孩子,卻毀在我的手裡?這樣會不會是毀了孩子們的前程?這種不安的感覺,偶爾便會湧上心頭。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想——在被早期教育和補習教育毀掉的這個社會裡,我的孩子還要忍受生活。所以,即使是只有我這麼做,我也要用理想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來教導他們。這麼想的話,我就感覺又有了力氣,以後只要內心一有動搖,我就會這麼鼓舞自己。」

徐前輩的兒女長大後都進入了韓國的高等學府,並年紀輕輕就表現傑出,無論在學業、運動、外語、領袖才幹方面,兩姊弟都成為韓國的一時佳話,這無疑是一次漂亮的教育示範。教育是父母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長跑,要比的不是起步時的爆發力,別忘記能堅持到最後才是真正目標。

香港補習班的最大弊病,就是針對測驗考試

放手接觸真愛好

香港補習班的最大弊病,就是針對測驗考試,讓學生們永無止盡地在紙上操練習題,或者死背英文生字或文法……很少人會對這種學習方式產生興趣。筆者小時候也有親身體驗,由於媽媽是數學老師,所以除了學校的功課外,每天都會被要求多做幾大張數學習題,回想起那些日子感覺實在糟糕透了,日漸便對數學產生了抗拒,雖然由於勤於練習好一段時間數學成績都不錯,可是到了能夠自主學習方向時,便毫不猶疑的放棄了數學,甚至理科,這恐怕大失母親的預算吧?

學習若沒有與興趣掛鈎,便會欠缺鑽研動力。無論甚麼科目,只是單一地透過平面紙張枯燥地操練,卻沒有實際應用機會的配合,小朋友很難會愛上學習,因為一切看起來好像只是為了考試。結果,小朋友便淪為教育制度下的布偶。考試制度是成年人制定的「遊戲規則」,小朋友也許根本不理解考試的意義,事實上真正的學問沒有與考試掛鈎的必然性。大家思量一下,當年為了升學,日夜苦讀的那些考試內容如今還能記得多少?由於那些知識沒有多少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之中,正常情況下很快便被淡忘,除非當年的考試是為了興趣而讀,但恐怕那樣的人為數不多。

筆者常看一個友人的網誌,她以分享對咖啡的熱愛為主,簡直就是一個業餘的咖啡專家,若問她關於咖啡的問題,例如產地、品種、歷史、咖啡用具等等,對方能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不過,如果問起當年中學會考的內容,不知道還能記得多少,恐怕跟筆者一樣,大都還給老師了吧?人們會主動追求學習自己喜愛的事物,興趣在箇中起著奇妙的化學作用,是求知動力的最大來源。

孩子若果找不到學習動機,會導致所有的學習演變成填鴨式的硬灌輸,若我們能將所有學習與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效果則會很不同。比如說:家長購物時帶上小朋友,讓他們幫忙付款、找錢(不要使用八達通),找贖的過程必須運用數學能力,將生活與數學畫上等號,這樣他們能輕易明白數學源於生活需要,任何花費都需要擁有基本運算能力,這會成為積極學好數學的原動力;學外語的形式也類同,多帶小朋友到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走走,當他們去到異地言語不通,像啞巴一樣時,卻見父母能與當地人用英語或其他語言自如應答,此時又怎會不想主動學習外語呢?不少小朋友語言能力出色,正是基於經常到外地旅遊,於是萌發主動學習外語的意願。生活需要是人們最大的學習原動力,也最能激起人類的學習興趣。

然而,遊戲班和補習班大多都傾向滿足父母的需要,著眼點很少會放在激起小朋友的求知本能上。由於小朋友不明白自己需要學習的理由,對他們來說上課只是父母一廂情願的安排,跟自己無甚關係,試問這樣又怎麼可能主動好學呢?我們與其培養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動、五穀不分的高學歷港孩,倒不如退一步、放開手,讓他們在自己喜愛的領域,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日本腦科學應用專家茂木健一郎曾指,創意——需要在空白時間產生,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現,都是科學家們在人生空白之年的傑作,心中適當留白更是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功秘訣。看來,傑出孩子們最需要的,不是永遠上不完的興趣班,而是學業以外天馬行空的自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