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中選校
中學 Banding 怎樣劃分?
常常聽到家長問到「這間中學是否屬於 Band 1?」、「那間中學是 Band 幾?」等問題。究竟中學的 Banding 是如何劃分的呢?了解其中情況對於孩子的升中選校有很大的幫助。
人們常常談論中學的「Banding」等議題,這讓很多人誤以為中學的「Banding」是官方資料。但事實上,教育局從未為中學制定過這種「分類」,大眾所謂的「Band 1/2/3 中學」只是普遍的共識。這種組別分類僅用來簡單區分不同學校的教育水準或學生素質,並且可幫助選擇適合的中學。
在評估一所中學的 Banding 時,會參考兩個主要數據。首先是該校中一新生的水準,其次是該校中六學生的水準。前者的數據來自教育局關於小學畢業生的內部資料,後者的數據則依賴於各中學每年公佈的畢業生公開試成績和升讀大學的資料。
從中一新生的「成績次第」及「派位組別」去判斷中學的 Banding
教育局會依據三次小學呈報的學生校內成績名次(通稱為呈分試,通常在五年級下學期和六年級上、下學期),再加上每所小學過去畢業生中一入學前測驗的成績,進行調整,從而為全港的小六學生計算一個總分。這個總分將所有學生按照高低排序,這種排序稱為「成績次第」。將這個次第平均分成三個組別,就形成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派位組別」,即所謂的 Band 1、Band 2 和 Band 3 學生。這裡不進一步說明「派位組別」和「成績次第」的具體用途。
雖然這種根據收生來源劃分中學 Banding 的方法有其可取之處,但難點在於學生的「成績次第」和「派位組別」是內部資料,無法公開。例如,某中學明明知道(根據教育局提供的資料)有 90% 的學生屬於 Band 1,10% 屬於 Band 2,並且大部分學生在「成績次第」中排名前 40%,但該中學卻不能向外界公開這些數據。
在缺乏正式的中學收生統計數據的情況下,家長可能會向小學老師查詢或評估中學的 Banding。小學老師清楚地了解所有學生的成績水平,也知道每位學生的升中派位結果。多年的經驗使他們能夠對不同的中學,錄取了哪些水平的學生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該中學是「Band 幾」。
因此,從收生來源判斷中學 Banding 可以說是由供需情況所造成的。由於 Band 1 學生在統一派位階段具有優先選擇學校的權利,或在中學自行招生階段優先被錄取,這些學生傾向於集中在一些受歡迎的中學,這些中學自然而然地成為 Band 1 中學。
從中六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及「入大學比率」去判斷中學的 Banding
另一種較為廣泛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是,根據中六學生的成績來區分各中學的 Banding。許多中學每年都會公佈畢業生的公開試成績(例如:DSE 達 3322+2 比率)和升學比率(例如:入讀8大比率、升讀本地及非本地學位課程比率、中六畢業生升學率)。大致上,根據這些統計數據,依照成績的高低,將中學大致分為 Band 1、Band 2 和 Band 3,每個 Band 還可以細分為 A、B、C。
然而,這種根據學生最終成績劃分中學 Banding 的方法也存在一些困難。首先,並非所有中學都披露詳細的數據。其次,這些成績和升學數據也缺乏一致性和完整性。因此,坊間對中學 Banding 的劃分只能依靠已知的數據進行分析和推論。
根據中學開設「英文班」的情況去判斷中學 Banding
在教育局的「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機制下,只要一所中學連續兩年每班收納 85% 學生成績在「前列 40%」,便符合學生能力的標準,並能根據教師能力和校本支援的預設條件,開設「英文班」。
因此,如果一所中學實施「全開英文班」,俗稱為「英中」,我們可以推斷該中學收納的新生絕大多數來自 Band 1 派位組別的小學畢業生。換句話說,實施「全開英文班」的中學應被歸類為 Band 1 中學。同理,實施「部分科目按組別用英文教學」的中學通常會被歸類為 Band 2 中學。
總結
關於中學 Banding 分類,從來不是正式或官方的資料,坊間這方面的資訊(例如: Band 1 中學名單),其實只是估計中學會收什麼水平的新生和畢業生的學業水平。了解了上述中學 Banding 劃分的原則和難點後,便會較容易理解為何會出現有關某些中學 Banding 的爭議。事實上,只要與事實不是相差太遠,這些資訊也有其參考價值。
另一方面,從來很難為全港中學做一個有用、可取的中學最新排名榜,最客觀的方法僅限於比較各中學的公開試成績及入大學比率。因此,對於坊間不時流傳的全港中學排名榜,不宜過於認真。當選擇適合孩子的中學時,應從多個角度以及不同的途徑來瞭解學校。中學 Banding 分類只是一個參考值,讓您大致知道中學的教育水平和競爭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