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學生條路難行

每年到六、七月,都是小學升初中的季節,在電視上機前我們總見到有些父母因子女派獲心儀的學校而喜極而泣,亦有因為結果未如理想而顯得徬徨無助,甚至呼天搶地。傷感難過的程度,猶如發現子女誤入歧途或沾上毒癮。不過要數印象最深刻,大概是八年前一名小六女生高呼「我條路好難行」一幕。

路,難行

二○○三年升中放榜當日,當時還是六年級的女生劉俊嫻,得悉自己獲派到第十八志願的屯門仁濟醫院第二中學後,或許劉同學認為這個結局對她來說實在是「衰到貼地」,竟然在電視鏡頭前哭崩起來,淒厲的說:「我以後條路好難行!」憑著這句話,令全港嘩然。幾年後,有傳媒追訪她的學習生活,發覺當年她在放榜後,原來曾先後走訪八間中學希望成功轉校,唯最後均失望而回,故無可奈何之下,才「認命」在這在其心目中的十八志願學校讀書。幸好,在校長的鼓勵和包容下,劉俊嫻卻發覺這所學校不是先前想像般差,還成為校內的活躍份子……

當然,對今日的劉同學來說,那日痛哭「條路好難行」的一幕,極其量只是兒童年代的一件「瘀事」,大概會認為介懷和放在心上的人並不多。只是劉同學當年非比尋常的失望反應,卻令不少人泛起一個疑問:為什麼一個十一、二歲的小朋友,會深信進入了一間十八志願的中學,恍如世界末日,並預視自己的人生路將會崎嶇難行?

順直的名校人生

早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問:「為什麼你不可以成為下一個李嘉誠?」誠然,直到今時今日,仍有人捧場李嘉誠等上一代本地富豪的發跡故事,告訴普羅大眾,在香港遍地也是成功機會,只要你肯努力不懈,總有出頭天!

當然,我並不懷疑他們故事的真實性,但以整體基數來看,這種先輩們稱之為「由一腳牛屎至白手興家」的發跡模式,成功的機會跟賭馬博彩實在不遑多讓——香港人是很務實的,並不是太多人會有「要做下一個李嘉誠」這等不設實際的妄想。反而入名校、到大學讀熱門科目,然後找一份高薪厚職,這種中產人生,才是絕大部分香港人的目標……但為何入名校,會成為這種理想人生的第一步?不少成功入大學的年輕人,不是來自普通的學校嗎?為何一定要入名校?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香港這個單一社會中,要取得大眾認可的成功,來來去去就只有醫生律師金融等各項專業──要投身這些令人尊崇的工作,重要是自然是大學時成功入讀極其渴市的學科;而要入讀這些熱門科目?便先要在公開考試中脫穎而出,獲得選科和被選的優先權;至於要在公開試中取得好成績?入名校或許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就算學生懶散,學校為保聲譽,即使令學生死去活來,也要為他們催谷出好成績。這一點,對家長而言正是名校最大的吸引力。

低想像力社會,名校愈矜貴

當然,你可能認為「行行出狀元」,不一定只有做醫生律師工程師才算是事業有成。這句話理論上固然沒錯,但現實上在香港這個單元社會中,想像力和創造力尤其低下,做一個賣雞蛋仔的天皇,遠不如當一個黃綠醫生般受到重視。

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只重視效率,故往往只容許最快見成效的事物存在——例如地產金融最賺錢,我們的社會發展以至心思便義無反顧的栽進去;做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最能保證你在畢業後有可觀收入?它們便成為大眾集體認可的理想青雲路(特別對家長而言)……想憑創意或另闢蹊徑闖出一片天?當然可以,但社會絕對不會給你任何的幫助!因為重視成效,我們的香港只會給主流提供方便:所以愛炒樓,我們有大量空置新居等待中港兩地朋友炒賣;愛炒股嗎?我們有上落差額最大的股票市場;認為讀書考取文憑最有前途嗎?我們又有各式各樣有用或搵笨的課程可供選擇。但其他事件呢?Sorry,請你自行發揮香港人的拚搏精神自己想辦法,當然如果你他朝一日揚威海外,我們亦會以你的成功為自己臉上貼金。

香港縱然有高錕這類諾貝爾科學天才,亦有羅啟銳國際得獎導演,亦有黃金寶和郭灝霆這等世界單車選手。但他們的成功,極端點說,純粹是靠自身的努力,而不是社會有系統地栽培出來的。因為在香港這個只講效率和低想像力的社會,撇除炒樓炒股賣金賣電器,我們已再想不出任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所以除了中六合彩和中馬以外,大家已不會奢望奇蹟,而是腳踏實地的追求一些前人走過、被認可為穩妥、「有前途」的工作——亦即是來來去去醫生工程司律師等了無新意的理想職業。

在單一社會中,人人認為一旦考進名校,只要你努力讀書,便有頗大機會走上如預定一樣的軌道,穩妥非常,有賺無蝕;情形就如在香港人視買樓為人生終極目標,只要有一兩個物業在手,便最為穩陣。所以無論大小朋友,都像植入要買樓和入名校的基因,不問情由的拚命追逐——不用思考,人云亦云,冇死錯人。這就是香港精神。


關於這頁:網頁由「升學天地」網站製作,文章來自:古永信,刊登日期是:2011-10-08 ,轉載日期是:2012-09-17 。這網頁所載內容純屬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站之立場,如發現有任何問題,請讓我們知道。

你可能想瀏覽好文章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