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下)

「融合教育」選校技巧

香港「融合教育」推廣多年,但一直未如理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的「融合教育計劃」,並非單純針對九類病理性「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簡稱 SEN),而是包括了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童在内。這樣一來,由於受資助學校的透明度低,就算家長已知某校接受了「融合教育計劃」津貼,也可能此校只是低收入家庭的學童比較多,而不是某類病患特殊教育學生較多。學校一般都會以照顧大多數學生為原則,因此特殊兒童入讀這類學校,仍有可能是錯誤的選擇。此篇乃綜合家長們分享的「選校偏方」,僅供參考。

接受資助 ≠ 執行

不少家長質疑教育局,《小學概覽》為何不像《中學概覽》一樣,設有是否提供「融合教育」一欄,但局方推搪指學校需接受 50 名以上的 SEN 學童,才會獲批資助,故難以提供獲批資助的名單。其實這種説法並不合理,因爲教育局大可提供上一兩年受資助學校的名單,就算來年有所變化,但也可大大縮小家長選校的範圍,鎖定較少的目標,省時省力。若家長有需要致電教育局查詢(教育局熱線及其他查詢電話),遇到這種搪塞説辭,可以嘗試强烈要求往年的區域性學校參考名單。

説到《小學概覽》,選校時不妨留意「特殊教育培訓教師比例」一欄,比例越高説明了解特殊教育的老師越多,就算該校並非「融合教育計劃」成員之一,受訓老師任教 SEN 學童時,處事作風可能會較具包容心。不過,老師的個性各異,懂得特殊教育卻沒有愛心、持打工心態的話,結果一樣不會好,所以實地到校勘察實情甚爲重要,校長的行事方針、篩選老師的要求等,透過言談不難觀察出蛛絲馬跡。所以連「資助小學校長會」都呼籲家長要親身到校了解「融合教育」的實況更爲妥當,因爲他們也認爲「有些接受了資助的學校,融合教育也不一定做得好。」單憑一間學校是否接受「融合教育計劃」津貼資助,或是「特殊教育培訓教師比例」,都不能完全判定此學校在「融合教育」方面工作的落實程度。

教育局的監管漏洞,也讓每校「融合教育」的落實出現落差。局方向獲得資格的中小學發放數十萬的「融合教育津貼」後,卻沒有健全的監察機制跟進,撥款是直接按 SEN 學生人數給予,學校不用將剩餘撥款交回教育局,所以能否善用資源,全靠學校自律及教育熱誠。因此單純依賴是否接受「融合教育計劃」撥款來選校,遠遠不及學校實際上對 SEN 學生關愛程度,以及能夠提供多少實際有用的支援來得更爲重要。

未雨綢繆需時長

基於教育局和大多學校對「融合教育計劃」避重就輕,所以第一步便是要篩選出哪些為受資助學校。首先,不妨借助其他家長的口碑來作出初步選校名單。「其他家長的口碑」可以來自相熟家長的口耳相傳,也可到親子談論區搜尋、提出相關學校的咨詢,一般來説,由於網絡對答不會曝露個人私隱,所以不少家長都會樂於提供意見。這樣一來,便能找出一些可能適合的學校。

然後,第二步當然是不要錯過學校招生簡介會。建議大家在參與學校招生簡介會後,私下(公開詢問校方可能有所避忌)找尋相關人士詢問有關「融合教育」的問題。而這個「相關人士」最好不是教職員,而是駐校社工,社工日常最主要的工作便是處理特殊學生的各種問題,他們應該是最了解學校「融合教育」實際狀況的人,透過不同提問,例如:會否經常開辦社交、情緒、專注等課程供學生參加?除了社工外,學校是否還有「教育需要統籌主任(SENCOs)」(未必是常設職位,教育局隨時會因財政理由而作出增減)專門負責 SEN 學童事務?教育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分別多久到校有一次?從而觀察社工答問的内容、反應,以及他們講解處理兒童情緒、讀寫或學習障礙學生的方式等,家長便可大致辨別學校在「融合教育」方面的工作是否有真正落實。家長還可瀏覽學校網頁的教職員名單,看看有沒有設有 SENCOs 職位。

由於了解學校對「融合教育」的執行實況並不容易,整個選校過程可能相當費時耗神,需要參加各校開放日,往往還會遇上招生簡介會的時間撞期,所以最妥善的辦法就是提早一兩年準備。一般學校的行政規劃,不會在一兩年内出現非常大的轉變,如果能將心中鎖定的選校名單全都親身去了解一遍,應可從中挑選出最合適的選擇。

社區特殊教育資源

家長應該知道,SEN 學童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但教育局僅於小學推行及早識別機制。如果幼兒階段家長有所懷疑,可到「協康會」進行自費評估,收費相對私家心理醫生便宜,而且服務也有更多相關配套支援。一般類似私營機構的兒童特殊培訓課程,可能每堂數百至千多元不等,長期課程開支帶來的經濟壓力,也許會讓家長感到吃不消。一旦發現小朋友需要追蹤治療,可要求私家醫生開出「轉介信」,轉往政府醫院排期(需時約一至兩年不等)見精神科醫生,作更進一步的詳細心理評估,尋求治療方案。(請注意:公立醫院精神科只接受「轉介信」個案,不接受直接預約排期看診。)

已在公立醫院排期等待或已經開始治療的小朋友,如果經濟情況不寬裕,不妨多留意社區的特殊教育資源。政府社會福利署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以及許多大型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的「家庭服務中心」,都會在各區設有辦事處,這些機構會不定時開辦家長和小學生情緒、專注、社交等課程,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費用全免或象徵性收取一點報名費,負責為小朋友上課的也多為有經驗的社工。當然,就算小朋友沒有特殊教育需要, 好好利用這些社區資源,對小朋友來説也沒有害處。

融合教育

相關文章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上篇):受資助學校透明度低。透視香港融合教育(中篇):選校錯配問題大。